5 月 7 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思行工作室一行十余人在贾启红院长与辛珂老师的带领下,应上海路小学之邀,以 “非遗手工艺体验与致敬行动” 为桥梁,在 “香雅云集之劳动大集” 上搭建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贯通融合的生动课堂。这场跨越学段的实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浸润,更是思政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 的一次创新探索。
恰似一场跨越时空与学段的对话 —— 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小学的劳动教育亦融入文化根脉。我们携千年非遗的厚重底蕴款款而来, “传承岁月肌理,致敬指尖匠心”;传承的种子也在代际互动中悄然生根。工作室的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
福字拓印“墨染吉韵” :一纸拓印,千年福气。
螺钿粘制“霞映流光” :螺钿生光,缀饰时光。
植物拓印“春影留印” :敲拓草木,留住春光。
扇画干花“妙笔团扇” :扇底生春,寄语流年。

书签绘写 “水墨留痕” :方寸书签,水墨乾坤。
两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孩子们手中温热的拓片、闪光的螺钿、染着草香的布袋、绘着春景的团扇与写满心意的书签。他们在劳动中触摸匠心,于实践中领悟 “劳动创造美” 的真谛 。


让古老技艺走进掌心,让匠心精神融入童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思行工作室这场校外实践探索,既是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以行动践行担当的重要表现。使我校创新实践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模式具象化,收获满满。